第四百九十六章 滚蛋-《影帝从天降系统开始》


    第(1/3)页

    许愿不知道是徐元翔是被营销号误导了,还是去了阿狸以后魔怔了,所以才对大数据这么推崇。

    要是大数据管用的话,奈飞的《马可波罗》、《女子监狱》和《铁杉树丛》怎么都扑了?合着大数据只能关键的时候才有用是吧?

    《纸牌屋》的成功不仅是因为剧本好,最大的功臣是大卫·芬奇和凯文·史派西。要是《纸牌屋》的质量不过关,该扑还是得扑。

    大数据在《纸牌屋》上的应用也有,奈飞会根据自己客户的需求推送预告片。比如喜欢凯文·史派西的就会看到他的预告片,喜欢女性角色的就会看到纯女性角色的预告片,仅此而已。

    其实徐元翔的话也不都是扯淡,客观地说他的某些观点还是很有道理的。比如徐元翔提到先找什么粉丝和作者写故事,再找专业编剧修改的模式就很可行,只是并不超前,好莱坞早就这么干了。

    像是好莱坞版的《小时代》——《暮光之城》,剧本就是由作者斯蒂芬妮·梅耶和专业编剧一起创作剧本,其中斯蒂芬妮的话语权很小,她推荐的演员也没有被选用。

    徐元翔想要邀请贴吧吧主参与编剧,其实就是搜集铁杆粉丝的意见,这一点也并不出奇。

    作为铁杆粉丝一定很了解的设定,也能做到尽量还原原著。但其实也有问题,书粉会下意识忽略掉很多基础的逻辑问题,粉丝看起来当然没问题,可路人怎么办?路人观众get不到粉丝的点,自然不会贡献票房。

    一部电影想要票房大爆,单靠粉丝是做不到的。被誉为业内回报率前三的《小时代》系列,就是一部纯拍给粉丝看的电影。

    结果呢?虽然看起来赚得盆满钵满,但单部电影票房没有超过5亿的,目前上映的三部《小时代》加起来的票房都没有一部《夏洛特烦恼》多。

    至于原作者,其实更不靠谱。许愿影业买过很多大热的影视改编权,也邀请过很多原作者参与编剧。其中的绝大部分作者都会对自己的有执念,有的是某个场景必须要拍,有的是某个设定必须要保留,还有的是必须要选某个演员出演。

    这些都是不确定因素,而且通常情况下原作者的执念在专业编剧眼里都会显得非常业余,对电影没有任何好处和加持,相反还会因为原作者的执念影响一部分路人观众的观感,刘强没少和许愿吐槽这些原作者。

    许愿为什么会觉得徐元翔的理论可笑呢,一是他一直夸夸其谈的创新理论其实并非是创新,而是老得不能再老的老梗。
    第(1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