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1/3)页 楚王鲁晨阳看到米有德纠结的表情。 他坦然的说道:“米先生,你想的没错,本王就是要让瑞蜀两国战争升级。 瑞蜀两国想要练兵,以待时机成为渔翁。 这个机会,我们是楚国绝对不会给。 他们不想全面战争,那我们就帮他们全面战争。 米先生的地缘学说,能够把握国家利益的大方向。 本王想听一听米先生的意见。” 米有德听到楚王鲁晨阳虚心请教,在这个情况下,他不可能藏私。 他略微思考,整理一下思路,这才说道:“小民只是说一下自己的浅见,供王上参考。” “瑞国和蜀国控制战争的规模,这是两国高层的默契。 但两国因为红山岭地区,导致的国家冲突,绝对不会减轻分毫。 小民的建议是从百姓和军人两个方向入手,给瑞国和蜀国施加压力。” 楚王鲁晨阳听到米有德的话,他眼前一亮。 他与大臣们讨论,方向都是针对两国的高层。 或是动用死间,或是派出大臣游说。 他们都认为,只有决策层的那些人,才能改动一国的战略。 楚王鲁晨阳等人,行事都是根据自己的想法,做出的判断。 他们平时确定国家的战略方向,很少因为外部因素突然转折。 楚王鲁晨阳听到米有德的说法,他就非常好奇。 米有德看到楚王鲁晨阳的表情变化,他就知道自己赌对了。 他想要提高地缘学说在楚国的地位,他讲出的想法必须要与其他人不一样。 要不然泯然众人,拼的就是关系。 米有德详细介绍他的方法。 “鼓动百姓,这是成本非常低,效果却很好的方法。 百姓通常情况下比较盲从,因为接触的学识和信息都有限,他们易被舆论鼓动。 百姓才是一个国家真正的基石。 一旦让百姓认识到他所在的国家是一个卑躬屈膝的国家。 不能给他提供安全,更不能让他获得荣誉感。 如果只有这么一个国家,他也只能屈辱的忍受。 一旦还有同族建立的国家,有能力的百姓,必定会选择向外迁移。 华夏历史上春秋战国时期就非常典型。 楚人可以在秦国当宰相,成为统领数万兵马的大将军。 各国的人才流动的非常快,所在的国家一旦无法让他们实现理想,这些人立刻就用脚投票。 红山岭地区不只关乎着瑞国和蜀国不能放弃的领土。 更是有一座大铁矿,关乎着两国工业的命运。 以国家荣誉和工业生死这两个角度入手。 可以大范围调动两国百姓的情绪。 即便是两国高层,有缓和战争的打算,他们看到百姓群情激愤,也要考虑这样做是否妥当。” 楚王鲁晨阳听着米有德的讲述,他把自己代入到这个场景。 楚国上下真的群情激愤,想要发动一场战争。 这个情况下,哪怕是他身为楚国君主,掌握着绝对的权力,那也无法逆潮流而动。 顺应百姓的意志,楚国将会团结一心,很大可能打赢这场战争。 逆潮流而动,以君王的绝对权威,压制百姓的想法。 这样做就会让百姓把矛盾,转移到楚国王室。 轻则国君之位坐不稳,重则引起国内翻天覆地的变化。 百姓真的被鼓动起来,达成一致的意见,哪怕是必输的战争,那也要先打一打。 只能等到百姓热血消退,理智占据上风,才能考虑撤军的打算。 但那个时候,未必有撤军的机会。 楚王鲁晨阳心中仿佛被一柄大锤敲过。 他语气颤抖的说道:“这个做法,这个做法真在欧洲某个藩属国出现,必将会导致欧洲大战全面爆发。” 他已经认识到,无论是哪一个国家,出现了百姓群情激愤的情况。 国家顺应百姓的意志,对外发动战争,已经是最优解。 米有德语气依旧平和的说道:“这个场景,小民在《国家利益》杂志上早有预言。 这就是军备竞赛崩溃,导致某个国家经济崩溃。 经济崩溃导致百姓或是失业或是收入下降,最终导致百姓群情激愤,导致百姓与朝廷的矛盾加剧。 朝廷为了转移矛盾,只能向外发动战争。 这两件事的内核其实一样。” 楚王鲁晨阳感慨道:“矛盾转移,总比在国内爆发要好很多。 第(1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