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1/3)页 (三十) 她发现,她的儿子真真是她的天降福星。 因着她应对及时,朝堂之上那些有心将天灾联系到上位者品行不端的兴风作浪者,也被她死死的按住。 一切,皆在她的掌控之中。 邓绥下令受灾郡国上报灾情,及时赈灾。 邓绥陆陆续续收到了各地的奏报,灾情要远远好过她想象中的。 可,邓绥心中却是隐隐不安。 闲来无事,荪歌也随手翻阅了几卷奏报。 眉头越皱越紧,这分明是一场记录在史册的为祸三十七郡国的水灾,为何在一些郡国官员的奏报里却好似一场绵绵细雨,只是死了几株秧苗,塌了几间年老失修的破宅子那么简单。 伤亡呢? 损失呢? 灾后百姓的生活呢? 穷山恶水出刁民这句话虽有失偏颇,但用在天灾过后绝对合适。 一场她和邓绥担忧不已的水灾,在郡国官员笔下就这般轻描淡写。 荪歌拿着奏报,寻到了忙的不可开交的邓绥。 「母后没有察觉到奏报的不妥之处吗?」 以邓绥的政治敏锐,不该如此迟钝。 邓绥揉了揉鬓角,叹了口气「有不妥。」 「花团锦簇,岁月静好,掩盖了水灾后真正的民情。」 「最开始,我还欣喜于百姓免于灾祸,但细想之下,不符合常理。」 「母后怀疑郡国官员为了定级考核,为了升官,隐瞒了实情。」 东汉自光武帝刘秀开始,在继承前朝考课制度的同时,又创立了一些新的考课制度。 官吏的考课情况直接决定官吏的升降黜陟。 官吏考课主要是从户籍财政,治狱情况,农业的发展和土地面积的变化几方面考察。 为了得到一个好的考课结果,官员们不惜撒下弥天大谎。 这也就是荪歌在看到奏报的第一瞬间就产生怀疑的原因。 对于有的官员来说,升迁机会高于黎民百姓。 荪歌眨了眨眼「母后已经派人前去一些郡国核查实际情况了,对吗?」 第(1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