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1/3)页 (一) 唤起一天明月,照我满怀冰雪,浩荡百川流。 ——辛弃疾 初夏,天空湛蓝如洗。 荪歌再睁眼,入目是一排排的木制书架,书架上密密麻麻整齐的摆满了各种各样的书籍。 墙面挂着一幅幅寥寥数笔勾勒的山水画,在一众山水画里,那幅被深藏在角落不见天光的舆地图,是那样的格格不入,可偏偏让人移不开眼。 舆地图泛着岁月的黄,上面还有新旧不一的线条。 就像是有人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,用满腔的悲愤和热忱让这幅舆地图变得更加的详实精确。 书房桌前的香炉空荡荡的,不见幽香袅袅。 唯有摊开的宣纸上墨迹尚未干涸的两个大字,弃疾。 荪歌心头猛地一跳,对自己所处的时代基本有数。 南宋。 在照姐儿的世界,她亲眼目睹了靖康之耻下的烽火硝烟,哀鸿遍野。 如今,怕是要衔接上了。 心情蓦地沉重。 她没有穿成那位把栏杆拍遍,无人会,登临意,慷慨悲凉豪气一生不休的辛弃疾。 这个世界,她是辛赞。 辛弃疾的祖父。 在史书上,并没有留下太多浓墨重彩的痕迹。 拖家带口,未能及时撤离至南方。 为了维持家人生计,只得继续在被金人占领的国土上为官谋生,想方设法在这个烽火不断朝不保夕的乱世中活下来,积蓄力量以求报效大宋。 身处沦丧地,被南宋朝廷讥讽为虏官,但不敢有一刻忘记自己的来处,忘记自己根。 辛赞为数不多的着墨,大多赖于培养了惊艳众生的孙儿辛弃疾。 倘若没有辛弃疾,薄薄史书或许会吝啬于记载这个名字。 辛弃疾,不仅是词坛上与苏轼齐名的词人,更是渴望金戈铁马沙场点兵的少年将军。 人中之杰,词中之龙。 终此一生,辛弃疾都在为收复失地,克复中原,一统山河而努力。 这是他坚持了一生,九死而犹未悔的理想。 若让辛弃疾自己选,可能他更愿意做一个领兵向北的将军。 生不逢时,国土沦丧。 自幼习武习文,在祖父的耳濡目染,名师的指点教导下,他文武双全。 十五岁,乡试中选,先后两次借科考之名前往金国的首都燕京收集情报,勘查山川形势。 二十二岁,召集两千起义军投奔耿京,立三日誓言,一刀砍杀偷取印信的义端和尚,义端和尚死前求饶“我识君真相,乃青兕。” 二十三岁,带领五十骑兵夜袭济州金人营地,于五万人中生擒叛将张安国,扬长而去。 第(1/3)页